发表时间: 2024-10-23 15:39
在济南古城西墙根街,有一段残存的古城墙,虽是断壁残垣,青砖之间依然可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
摄影:芳子
墙高大厚实,设有角楼、敌台、炮楼数座。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城防堪称“固若金汤”。
残存的这段城墙为南北走向,依外观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南段下部是条石、上部是杂砖及碎石块垒砌,中段大部分是大型城砖垒砌,北段为与主体部分呈90度夹角的东西向墙体。
组图摄影:芳子
残存的城墙还有一处旗台。古代城墙是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旗台、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济南城墙的旗台与铺台是合二为一的,旗台上构筑铺舍,用于防卫士兵居住、值守,其功能与现在 高速公路的服务区相似。
济南的古城墙有内城墙和外城墙之分,这种内外城墙的格局,在中国城市中并不多见。
内城墙成形于宋代,起初为夯土堆砌,明洪武四年(1371年)将土城内外包砌砖石,总长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深三丈。东曰“齐川”,西曰“泺源”,南曰“历山”,北曰“汇波”。
摄影:芳子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为了交通出行,城墙又先后开了四个城门,分别是艮吉门(大明湖东门东北附近)、巽利门(运署街东,兴华桥西附近)、坤顺门(趵突泉公园东门坤顺桥附近)、乾健门(大明湖公园西南门附近)。
组图摄影:芳子
相对内城来说,济南的外城墙建的时间要晚了许多。清咸丰十年(1861年),捻军起义反清,清政府为了严防淮北的捻军由济南北上危及京城安全,在济南城关厢挑濠筑圩。
济南的外城墙,也叫圩子墙,东在花园庄内、东舍坊一线,南为今文化路路北一线,西为今杆石桥、迎仙桥以东线,北为刘家桥等村庄在内一线。后来废除了北面的土圩,收缩到内城墙的东北角和西北角。
组图摄影:王琴
如今东、南皆不见,北城墙在大明湖景区内,最为与众不同,内外城墙在此重合,并且由于济南是一座泉城,城墙的北门纯属是一个“水门”,只流水,只行船,不能行人。
组图摄影:王啸
古城墙结束了它的历史和时代,但城墙下的老街巷却依然保持着它的古色古香的原貌,与时代一起进步。
来源:综合济南古城历史街区、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