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4-05 21:12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昨天采抛荒白牡丹时,无意间低下头。
偶然间,有了新发现。
因为在地面,俨然是生机勃勃的微观小世界。
青翠色的苔藓,在几场春雨滋润过后,颜色越发鲜亮;
四叶草、开着小黄花的野草、开着紫色小花的鸭跖草,在装点着这个被人忽视的地面角落。
脚下站的这片抛荒茶园,经过多年人为撂荒后,茶树们个个顶着超过一米八的大高个。
而主干,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递增,逐渐粗壮。
露出地表的枝干,超过成年男子 的上臂胳膊那般粗壮。
由于山间多雾气,多林木保湿,水汽充足。
枝干上面,还爬有不少苔藓类植物。
随手扫下一个镜头,都是满满故事感。
《2》
之前做过一期对比图,用抛荒茶园vs台地茶园。
图片中,两者的反差很鲜明。
抛荒茶,多年撂荒,早已不再修剪。
而台地茶,则拥有人工精心看管照料的痕迹,树冠们被合理修剪得齐齐整整,发芽更密集统一。
之前在介绍一款抛荒白牡丹时,简单提过一句。
“抛荒白茶的产量,比普通白茶要低得多。”
当时有茶友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它们不都是白茶吗?
这得从抛荒与不抛荒的区别说起。
不抛荒,由人工精心照料的台地茶,会定期合理修剪。
就像保留平头发型的男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理发,保持造型一样。
台地茶的修剪,目的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一种茶园管理方式。
一来,修剪、剪矮之后,采茶更轻松。
二来,将茶树的树冠修剪后,会刺激来年生发出更多新芽。
其背后,颇有几分“不破不立”的道理。
每年春茶季,站在远处眺望。
成片种植的台地茶园的顶端,能看到一片鲜嫩、嫩绿、微带鹅黄的脆嫩茶青,待人采撷。
而抛荒茶园的远观图,则明显不一样。
远而望之,全是老叶。
那些娇小的、细嫩的、清翠的、新生的待采鲜叶,多数被老枝老叶掩映。
等到走到近前,才能看到脆生生、水灵灵的鲜叶。
《3》
人为抛荒,多年未修剪的抛荒茶,产量优势上不如台地茶。
背后设计一个植物学概念——顶端优势。
在自然生长,没有人为干预的过程中,茶树们会遵循本能,不断往上长。
在自然环境里,生长在深林、山林、密林深处的茶树,只有不断扎根,获取土壤养分和水分,不断拼命长高,才能获得“活下去”的机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自然界里,在茶树的四周,分布大量灌木、杂木、荒草丛、高大林木等。
茶籽落地生长,自然生长起来后,只有不断长高,才能获得采光权。
沐浴阳光,向阳生长。
随后,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制造能量,维持茶树自身的机体运转。
然而,在抛荒茶树不停生长、长高之后,每年树冠生发新芽、新叶的意愿强烈度,不如台地茶。
发芽量,远不如台地茶那么密。
这就导致了市面上,抛荒茶的产量,远低于台地茶。
《3》
除了受到发芽密度影响外,抛荒白茶的产量之所以那么少。
很大一方面,与采茶难度息息相关。
之前在山上,有软件给抛荒茶园的茶树们,大致量了下身高。
结果发现,从根部到顶端,水平垂直高度超过两米八、三米的情况,比比皆是。
哪怕身高一米七五、一米八,当你走进一片抛荒茶园后,目光平视到的地方,只是茶树的枝干。
要想看到茶青,还得仰起头,遥望顶端的树冠。
而现实中,采茶工们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伊姆、老伊伯,他们在采茶时,非常费劲。
采抛荒银针也好,抛荒白牡丹也罢,最常见的采茶方式是踮脚采与压枝采。
踮脚采,顾名思义,要踮起脚尖往前凑。
压枝采,也叫压低采。
做法是,穿上采茶工作衣,带好防晒帽后,腰间绑上装茶青的篓子。
站在一丛抛荒茶树跟前,一手压低一处枝干,另一手去采摘。
采完一枝,放开手,再去摁压下一枝。
艰难行走在抛荒茶园当中,颈部、面部、头发等,很容易被枝叶横斜的侧枝干扰、阻碍。
或是挡在前方,或是勾乱头发。
或是从树冠上面,掉落出一只小昆虫在身上。
或是不小心被锋利的断裂侧枝,在身体露出来的皮肤上,划出一道小口子。
期间的“采茶难”,可想而知。
《4》
亲自体验过抛荒白茶的采摘后,顿觉采台地茶要轻松许多。
台地茶经过修剪后,生长高度大致统一。
采的时候,不需要踮脚,也不用压低枝干。
所需的,只是弯下腰、伸手采。
台地茶园的茶树顶端,茶青鲜叶的生发数量更密集。
采的时候,可以集中采。
伸手,采;再伸手,再采。
循环往复,手上不断重复着机械运动。
由于发芽量相对密集,哪怕就固定站在一处原地不同,光是身前、身后的枝梢芽叶,采下来就能有不少收获。
不必像采抛荒茶那样,要考验眼力。
采完这一枝后,要用目光巡视一番,再继续采。
巡视、伸手、采摘;
再用目光巡逻扫视、再伸手、再采摘。
相比下,光是花在用目光寻找的时间,就要花费更多。
在同样的工时下,显然是采台地茶,收货量更高。
同样是站在户外采8小时、9小时茶,采抛荒茶的难度,与采台地茶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5》
在抛荒之后,抛荒白茶与普通白茶,会发生方方面面的不一样。
抛荒银针、抛荒白牡丹的白毫更密,毫香花香更足;
采茶时,从多年生枝干下采下的抛荒白茶,底部常见马蹄结;
喝茶尝汤时,抛荒白茶能获得部分独特荒野劲,汤感更劲,回味更持久。
所以,在抛荒茶与台地茶之间,前者产量更少、风味更好、养分更足、市场价值更高。
即便论产量,抛荒茶不如台地茶。
但在风味方面,抛荒茶更受资深老茶客喜爱。
在抛荒茶树身上,体现着这样的道理——凡事有舍才有得。
茶农们选择人为抛荒一片茶园后,能让抛荒茶树恢复一部分天然野性。
虽然论野性,抛荒茶与天生天养的荒野茶比,存在一大段差距。
但和台地茶比,聊胜于无。
停止修剪后,抛荒茶树专心专意“长个子”。
在维持自身顶端优势前提下,发芽量虽不如台地茶。
但却能让产出来的茶芽与新叶,个个能量丰沛。
就好比吃大锅饭,粥多僧少,肯定能吃得更饱。
抛荒茶,输了产量,赢了质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